0315-4152414
浅谈涉农专业中专班项目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7-13    点击:1

滦南职教中心涉农专业中专班黄坨教学点  郑兆全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新型农民,他们不仅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型人才,而且是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农村创新型人才。涉农专业中专应把握机遇,开设适合本地实际的课程,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培养农村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三农”服务。

    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高效课程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所谓项目活动则是指项目课程中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过程和学习过程,强调行动导向。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独立完成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信息采集、计划制定、任务实施、成果评价等从而获得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教师作为项目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应加强项目活动中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提供载体,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的学习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尤其要重视实践性问题的设计与引导,整合理论与实践、发展学生的反思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关于项目课程实施的一次项目活动,项目课程是《果树栽培与管理》,活动项目是《果树套袋》,场所直接就在果园里,真实情景。教学采用了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按实践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并最终落实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上。其间的教学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式的合作学习为主,教学方法有按工作过程进行的项目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教师的角色变为“学习导师,主持人和顾问”,教师的权威来自于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劳动本身。学习者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做事”,从教学的边缘走到教学的中心。  

    导入时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法,一上课,教师就对果树套袋的含义进行了说明,并就套袋水果和普通水果进行了图片比较,尤其是看到刻字水果时学生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怎样进行套袋呢?教师在田间进行了套袋演示,学生个个观察仔细,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按三人一组分配项目任务,让同学们进行操作训练,十分钟后将学生集中,各组汇报完成数目和改进意见。有的小组报告完成了50个,有的小组报告完成了150个,有的说用塑料带扎口,有的说直接用叠的方法封口,还有的说用带棉线的专用袋更好。同学们积极发言思路开阔。之后,教师又让同学们带着改进方法再一次进行操作练习。10分钟后,在具备了足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说明了套袋的三点好处:

1、遮住了光照,促进了果型的增大,果穗整齐。

2、果实着色均匀,商品价值高。

3、减少了果实病虫危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不仅达到了省工省本的的目的,还避免了农药残留,促进了绿色食品的生产。

    另外,教师又提出了3个讨论问题:

1、什么时候套袋?为什么?(苹果青大时;栽培促控手段,必须在生长大周期前或初期实施)

2、套袋前还应有哪些步骤?(疏果整穗,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

3、果品上的刻字是因为什么造成的?(着色不均)

    同学们兴奋点被激活后,对这些技术问题和理论知识更是如饥似渴,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发言积极。进行了活动小结后,还有个学生提出,套袋前对果实重点进行了农药喷施,这与避免农药残留不是自相矛盾吗?教师首先对他这种对知识的质疑与反思进行了表扬。然后,用农药安全间隔期的知识对这一问题作了认真的解释。最后有同学提出,如果没有水果套袋的专用袋,能否用塑料袋代替?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还可以有什么袋子?有的说,报纸做的袋子;有的说,牛皮纸做的袋子。教师有引导说,大家可以做个对比实验看看,专用袋、塑料袋、报纸袋、牛皮纸袋四种袋子哪种最好?

    之后,有很多同学参加了这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教师要求大家注意认真观察、客观分析,做好试验控制,保证对比试验的准确。最后不少同学都拿出了很像样的小论文,进行了校内展示。

    在本次项目活动中,涵盖了任务的提出、分析、实施和评价,教师不断地用问题激发学生,启迪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解决方法,突破固有认识形成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成就感和责任感,形成了独立专注、团结合作的意志品质、客观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些无疑都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说,项目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良好平台。

在涉农专业的项目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这关键在于教育的创新,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技活动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一、在项目活动中,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专业教师的多元化角色。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把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经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新观念,形成自身多元化的教师角色,以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专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很快,专业课的教学过程绝不应是传授固定化、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不应是教师展示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在项目实施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要想注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需要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点的、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学习手段。

2、专业教师是项目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项目活动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环境和机会。教师根据项目课程要求,合理设计并组织各部分、各阶段项目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学会相互合作,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合环境,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直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3、专业教师是学生个性张扬的维护者。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需要浓厚的创新情感和较强的创新个性,尤其要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以,教师应具有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方法给予恰当的表扬、甚至对学生的“胡思乱想”给予鼓励性批评,同时还要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挫折锻炼。

4、专业教师还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涉农专业教师应是农科教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者,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有纵向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横向的综合知识技能。另外,教师还需不断探索教育科学的新规律、新内容、新方法,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要求,以适应创新教育。

二、在项目活动中,调整教学内容,形成利于应用创新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应用创新,要求学生所学内容面广点深、以博促专、一专多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国家计划课程中,涉农专业的专业课程,类别过多、知识分割过细,内容分散,并且有大量的知识交叉重叠,科学与技术分家,不易为学生接受。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趋势,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对课程进行综合,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浓缩专业知识,淡化细节,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实施项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