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4152414
种植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试行)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8-29    点击:1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20-45岁、已经或准备从事种植业生产经营、身体健康的专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本专业实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制为2-5年,允许学生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二、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种植岗位职业能力,胜任本地种植业生产、经营、示范等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农作物、食用菌、蔬菜、果树、花卉和中草药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的特长并能够开展集约化的生产经营工作;具有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协助本地农业劳动者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

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如下:

(一)知识结构

1.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基本知识;

2.理解公民道德规范和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政策;

3.掌握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4.掌握农作物、食用菌、蔬菜、果树、花卉和中草药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5.了解农村新民居建设、农业机械化、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和农产品贮藏、加工、营销的基础知识;

6.知道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法、农村创业的心理与实务;

(二)能力结构

1.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及文字表达能力

2.具有农业数据的一般计算和统计能力;

3.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获取和分析加工与应用的能力;

4.具有农作物、食用菌、蔬菜、果树、花卉和中草药生产经营的基本能力,以及在某一领域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

5.具有常用农机具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初步能力和农业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

6.具有社会交往、合作共事、公平竞争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模块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种植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真正担当起种植业劳动者的模范带头人。

(一) 公共课模块

1.教学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实践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3.教学内容: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党的理论与基础知识、普通话与应用文、农村应用数学、农村应用化学、农村实用英语、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与创业指导。

(二) 专业课模块

1.教学目标: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农产品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开展某一领域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学农、知农、务农、爱农的意识与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教学内容: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农作物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中草药生产技术、常用农机具维护与修理、农产品贮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营销知识、农村新民居建设等。各学校可根据教学点所在地种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课程。

(三)实践课模块

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在种植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项目,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根据农事季节及其特点,按照工作导向、过程导向、行动导向的理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严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边学习、边生产、边示范、边推广、边致富。

3.教学内容:根据各教学点及学生的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灵活确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可以随时更新和修订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

(一)学时与学分

本专业所有课程总学分为150个,按18个学时为1学分计,总学时为2700个,要求学生毕业时最低取得120个学分,合2160个学时。其中:

1.公共课模块的各种课程均为必修课,共计540个学时,30个学分,所有学生均应按量完成。

2.专业课模块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含必选课和任选课)两个部分,必修课162个学时,9个学分,所有学生均应按量完成;必选课486个学时,27个学分,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数为9个;任选课432个学时,24个学分,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数为12个。

3.实践课模块为必修课,总学时为1080个,60个学分,要求所有学生都结合所学课程开展高品质的种植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有成效的技术推广活动。

(二)教学形式

本专业的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等。

1.课堂讲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各个基层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对每种课程的课堂讲授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其学时数的一半。

2.学生自学:学生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或教学包进行自主学习,或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文字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安排学生对每种课程自学的时间一般不得多于其学时数的一半。

3.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自学多媒体教材及文字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方式包括当面指导、通信、电话、电子邮件、视频答疑等。

4.学生实践:

(1)实验:学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关内容的实验,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

(2)实习:即生产经营,学生根据本地实际和本人特长,选择和确定与本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经营项目进行实施,要求学生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

(3)技术推广:学生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开展卓有成效的技术推广活动,并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活动。

(三)教学管理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为52周,教学时间为40周(含复习考试4周),假期12周。按2个学年计,每天按6个学时计算,周学时为30个,共计2160个学时。原则上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以专业课为主,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各个学期都安排实践课。具体安排时,要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根据学生实施生产经营项目的需要和农事季节特点确定切入点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内容尽量自然、连贯。

2.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3-5周内公布下学期各年级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的开设计划,并及时汇总学生的申报情况,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放假前公布课程表。根据需要,有些课程可以在假期予以安排。要注意农忙时多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教学。

3.教职员工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

4.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